当孩子小声嘟囔“我不行”时,许多父母的第一反应是安慰:“你可以的!再试试!”但这样的话往往效果有限。孩子不是不愿意努力,而是卡在了某个具体的困难上,他们需要被看见、被拆解、被支持。
孩子说“我不会画小狗”,与其说“你肯定行”,不如坐下来陪他观察:“你看,小狗的头像一个圆圆的球,身体像一颗长长的土豆,我们再试试画它的耳朵?”把大目标拆成小步骤,孩子会发现,原来“画小狗”可以变成“画圆—画椭圆—加耳朵”,每一步他都能跟上。
当孩子拒绝尝试新事物,往往是因为不熟悉。比如第一次用剪刀,别说“小心点剪”,而是握着他的手一起做两次:“我们先把纸放平,手指放进这两个圈里,慢慢张开、合上……”动作被分解后,孩子更容易理解“该怎么用力”,恐惧也就变成了好奇。
展开剩余36%有时候,孩子的“我不行”背后藏着怕出错的心理。我们可以用“做错也没关系”的态度给他安全感。比如拼图时他放错位置,不要说“这样不对”,而是说:“你看这块颜色和旁边不一样,我们换个方向试试?说不定它会找到更适合的位置。”
日常中多强调“进步”而不是“结果”。孩子努力穿好鞋子却歪了,不要说“穿反了”,而是说:“你自己扣上了魔术贴!这一步做得特别棒。我们再来调整一下左右脚,就更舒服了。”
走出“我不行”的困境,不是靠一句鼓励就能瞬间改变的。它需要父母耐心地将困难拆解成孩子能理解的小步骤,让他体验“原来我可以做到一点点了”。这种信心,会从一件事慢慢蔓延到更多事。童年的信心,往往来自于这些细微又具体的时刻。孩子发现自己能掌控的越多,他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就越强。
发布于:湖北省万隆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